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新時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加深理解:一是強調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形成合力辦好教育事業;二是強調深刻認識教育事業的規律性,從九個方面做出精辟論述;三是強調堅持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個環節,貫穿教育各個領域,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是強調加強教育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享有應有的社會聲譽,改善教師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執着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堅守;五是強調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堅決破除“五唯”,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
一、什麼是内涵建設
就學校而言,内涵建設的主要特征是提高辦學質量,包括師資質量、教學質量和管理質量等,即通常所說的“軟實力”。“硬實力”打造不易,“軟實力”提升更難,需要學校練好内功,持之以恒,勇于創新才能實現。
二、建設一流學科、隊伍
(一)建立一流學科
首先要明确學科和學科建設的内涵與實質。學科是關于一門學問的知識的集成,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此,從本質上而言,學科建設的過程是知識保護、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也是知識體系構建、維護與更新的過程。
學科建設的内涵十分豐富。一是凝練學科方向,注重交叉融合與重點突破,形成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二是優化學科結構,加強科學論證和設計,完善學校的學科專業體系;三是彙聚學科人才,引進與培養并重,加強團隊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四是搭建學科基地,從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和資金等方面,為學科建設提供物質條件保障;五是創新學科建設機制,建立和完善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激勵約束和統籌協調機制,為學科建設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六是完善學科建設規劃,明晰建設思路、建設目标和建設策略,明确戰略任務以及實施保障舉措等。實現學科的内涵發展,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工夫。
學科建設要講究效益、産出成果。一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這是大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應有之義。要探索培養學科專業基礎紮實、學科知識面寬廣、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學術型、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二是産出原創性成果。要瞄準國際标準,形成中國學派,産出學界公認的研究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要提高科學資政水平,為政府科學民主決策提供智力支撐;要重視發揮行業特色大學的優勢,促成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應該指出,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學科和主學科,如師範大學的文理基礎學科和教育、心理學科等,但特色學科和主學科不能直接與一流學科劃等号,要遵循學科發展的内在規律,堅持長期積累、重點突破,并得到學界和社會認可,逐步形成比較優勢,才能建成一流學科,形成學校的核心競争力。
(二)建立一流隊伍
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要完善制度建設,改革教師的聘任、考核和職稱評聘制度;二是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要将加強學術規範建設,避免學術腐敗,倡導教師的團隊精神等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内涵;三是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職業拓展能力,尤其是提升中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發揮學校教師發展中心的功能,助力教師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熟悉教學各個環節;四是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包括年齡、專業、職稱、學位、學緣、地緣結構,以及專兼職教師和“雙師型”教師結構等,要針對學校教師隊伍結構中的主要問題,推出舉措,逐步優化;五是改善教師生活待遇,解除後顧之憂。要使高校教師體面生活、開心工作、在競争中成長和發展。
其次,重視管理隊伍建設。高校中層職能部門如何實現精幹、高效,目前很多大學在進行積極探索,如“大部制”改革等。對管理人員來講,要做到專業、敬業。要增強“雙一流”建設大學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教師學生服務;對“雙肩挑”幹部來講,首先也要做好服務、做出奉獻。要引導和鼓勵管理人員根據部處職能和個人職責,結合學校發展目标研究問題,這樣才能開拓性工作,才能有獲得感,克服管理人員中存在的職業倦怠現象。
最後,吸引優質生源。随着今年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生源會成為學校重要的人力資源。我國目前2600多所普通高校,截至2017年底已有30多所高校停止招生,原因比較複雜,現象隻有一個,招不滿學生、完不成招生計劃,補錄也沒有學生報考。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生存問題已不是危言聳聽,要保證數量充足、質量結構合理的生源,就需要加強高校内涵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改善社會聲譽,增加對生源的吸引力。
三、創新體制機制
探索體制機制創新,也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内容。要根據學校的發展目标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調整人事聘任和考核制度,平衡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要協調好大學内部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關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約,更加尊重學術權力,充分調動二級院系的積極性和教授、教師的創造性;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關注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實現校務公開、信息透明,不斷提升學校治理水平;要改革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管理制度,探索學分制、彈性學習制度的改革和學生事務管理機制的創新。
大學改革需要舉全校之力,加強系統研究和頂層設計,不斷深化綜合改革,協同推進改革探索。以學分制改革為例,為何我國高校在改革開放後學習歐美國家實行學分制,但至今大部分高校隻能實現學年學分制,關鍵是綜合改革還不到位。學分制改革不僅僅是學校教學部門的責任,必須協調學校各相關部門進行系統改革。教學部門要提供豐富的、高質量的課程資源,學生無課可選不能實現學分制,或者學生選到的課程是被吐槽的“水課”,這樣的學分制也沒有意義;同時,學分制的實施還必然涉及到學校人事聘任和考核制度、學生學籍管理制度和學校後勤管理機制的配套改革,也涉及到學生工作的創新。實行完全學分制之後,傳統的行政班級的概念可能會淡化,學生工作的基礎和方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有的高校将學分制改革、學生工作創新和書院制改革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的以學生行政班級、專業、年級為依據劃分的教學組織形式,輔導員住進學生書院,以書院為基礎開展學生工作,這樣就促進了完全學分制的改革。
四、營造優良文化
營造優良的大學文化,是學校内涵建設的重要基礎。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曆史積澱、人文品格和價值理念,是大學的靈魂。有的學者又将大學文化劃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次。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和學術品位都是大學文化内化作用的産物;大學制定的制度規範、師生的行為方式、創造的物質條件,無一不受到大學文化外顯作用的影響。比如,很多大學新校區的建築風格乃至色彩與老校區的代表性建築有某種内在的一緻性,很多大學把老校區經典的校門複制到新校區作為人文景觀。從文化角度講,這就是物質文化的傳承,是文化滲透力的體現。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四年或者更長時間,走上社會時就要打上這所學校的文化烙印,而他們在社會上的整體表現又會對學校聲譽帶來重要影響。
營造優良的大學文化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大學應通過各種方式,利用各種資源,在學習态度、價值觀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文化人,發揮大學文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為學生成才營造良好環境和育人氛圍,這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大學文化的内涵非常豐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品味、反思和升華。當前,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将其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
最後應強調指出,學校内涵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動态建設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隻有起點,沒有終點;隻有長期積累,沒有捷徑可循。學校内涵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行政發文宣布或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于學校規模大小和學科布局結構是否綜合,關鍵是要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優勢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學界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可以預期,大學強化質量意識,緻力于内涵發展,勵精圖治、遵循規律、厚積薄發,建設目标一定會得以實現。